武威儀禮·甲種本簡
【简介】:
據同墓出土的《日忌》木簡所書“河平”年號推測,約書於西漢成帝時期。簡分甲、乙、丙本三種。漢隷。簡長55.5—56×0.75cm,厚0.28cm。每簡一般容六十字。現存四百六十九簡,兩萬七千三百字。甲種本存三百九十八簡。一九五七年在武威磨嘴子六號漢墓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出版社有專册出版,《漢簡書法選》(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1)曾予刊載,黎泉《西北漢簡》一文曾附圖介紹。
【赏析】:
這是一卷文字書寫規範的、不同於鄭玄和大小戴本而流行武威地區的經學著作—《儀禮》的寫簡,是研究校勘學和漢代經學及簡册制度與簡册書法的重要資料。
該册的抄寫出自多人之手,但是由於經書抄寫的嚴格要求,該册書體仍然保持了協調一致的風格,統一於嚴整的規範之中,書體已是極爲成熟的漢隷。《儀禮》簡在書法藝術上,做到嚴整而不刻板,熟練而不滑浮。它從字的結體上打破了左右停匀的對稱模式,巧妙地把字的重心移向左側,然後將其波挑之筆向右開鋒取勢,形成了左右顧盼之態,取得了欹側中的平衡感覺。它給人的總體感覺是淸晰規整,一筆不苟,但是仔細琢磨,它又絕不是機械的橫平竪直,而是筆筆在變化,字字破平直。配合着結體,它在用筆上也是多姿多態的。它中鋒側鋒並用,藏鋒露鋒兼施,因時因字制宜,趨剛趨柔俱妙。
本簡的章法處理更見手段。其簡較長,書者就壓扁字形,加大字距,動輒空出一個半字的位置,使得細長簡上的垂直木紋與扁平的字形成對比,使簡書像串珠似的錯落有致,構成了疏密相間的節奏韻律,和幽遠深邃的空靈效果。這一佈白上的實踐,幾乎成了東漢晚期隷書碑刻的佈局模式,凡是於碑石鐫刻莊重的文字,莫不作這種行距緊而字距疏的安排。這些下層書家眞可以說是“篳路藍縷,惠迪後人”了。
漢簡書是泛指兩漢廣大群衆流行使用的文字,根本不是爲書法藝術而創作的。所以絕大部分的漢簡都有粗糙、荒率和信手草草的特點。但從書法角度上看,它確也有較高的書法美學價値。從衆多的漢簡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廣大群衆的無限創造力;同時,還可看到這裏已經孕育着八分書、章草、楷書、行書的胚芽。無怪在它出土後的不久,就爲許多書法家注意和喜愛。這裏的武威簡書,是西漢末期所書。這時期的漢隷,正處在由拖着小篆尾巴的古隷,逐漸向成熟的東漢分書發展的過渡時代。從武威簡書裏,旣可以看到早期隷畫(古隷)樸拙、古質的意趣,也可看到東漢末年那些藝術性較高的分書的雛形。乙瑛、禮器、史晨諸碑,無論在筆法或結字上,與武威漢簡,都有着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
在過去的書論中,有一種流行說法,認爲簡書是從官方的規範文字派生出來的簡易和捷便寫法。可是大量漢簡的出土證明,事實恰恰相反,那些規範的藝術性較高的文字,却正是從這些粗糙隨便的簡畫中,經過整理、加工創造出來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