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淵明飮酒二十首
【简介】:
明·祝允明書於正德十五年(1520)。紙本。草書。高24.2cm。刊於日本《書道全集》(十七)。
【赏析】:
祝允明“五歲作徑尺字,九歲能詩。稍長,博覽群集,文章有奇氣。當筵疾書,思若涌泉。尤工書法,名動海內。”集詩人、書家於一身。
這篇和陶淵明飮酒二十首,就是他的詩作。也是他晚年自書的一卷狂草。作品氣勢奔放、格調雄奇,取法懷素與黃庭堅,融合晉唐宋諸家草書而自成面目。
“善書者不擇筆”。祝允明有足夠的信心用一枝不太好的秃筆寫下一幅很不錯的作品。或許他從來就沒將字的“工拙”放在心上。但是“不期工而自工”的境界,却是書家在藝術上“爐火純靑”的標誌。
內心有所積鬱,不吐不快。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志士於一身的大文豪陶淵明是“旣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爲歡笑爾。”這位詩人不知是“不善於書”還是“不屑於書”,總之,是“聊命故人書之”。祝允明却不是這樣,他仿效陶淵明作了這些“和詩”,意猶未盡,抑制不住內心的衝動,還要“一寓於書”,以書法來宣洩自己的情懷。此幅用筆老辣,疾澀相成,有“入木三分”之力,無飄浮流滑之病。結體雄奇,欹正相生,“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所能成”。隨意所至,不假安排,一任情感的波瀾驅使點線自由渲湧。表現了作者深深的積鬱及抒發這些積鬱時“不計工拙”的心態。也許,從傳統的儒家美學觀點看來,這幅作品似乎缺少中正、平和、含蓄之氣。但正是因爲如此,作品才能着上自己感人的色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