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宴桃李園序卷
【简介】:
淸·黃愼書於乾隆十五年(1750)。紙本。35×269cm。重慶市博物館藏。刊於日本《中國書道全集》(八)。
【赏析】:
淸代中葉以來草書的中落,使黃愼處於一個引人注目的地位。從古典主義的角度來說,他的線條並不符合要求。如果“草書至山谷爲之一變”(姜夔語),那至黃愼便面目全非了。
晉唐草書以線條流暢的推移加上線條內部豐富的使轉爲特徵;明人草書雖然線條起止粗糙一些,內部運動簡單一些,並未逸出晉唐規範。以運動的流暢、連續爲組織作品的契機,黃庭堅在草書中放慢速度以求韌性,確有所得,線條內部運動雖然比較簡單,艱澀行筆所帶來的份量感,在草書中別開一境,同時線條也不完全按書寫時的連續性來聯綴—這總使人懷疑他書寫時同時在精心思考空間問題。這便是到明代爲止,草書演變的兩條主要線索。
黃愼兼而取之。
他的線條組織使人想起祝允明的某些作品。像這件橫卷,行間空間很緊密,但與字內空間融合較好,似比祝允明只顧縮小行距以佔領全部空間,而不顧空間情調的統一略勝一籌。這也許與他兼爲畫家有關。現代畫家都知道,繪畫構圖不能僅僅注意到形體,形體外的空間亦是精心、推敲的對象,甚至是比形體更重要的對象—但中國繪畫史上這種空間處理意識,以淸初八大山人爲始。黃愼在這一點上無疑受惠於他的時代。
他書法作品的線條也使人想起他的繪畫—特別是他落上草書長題的寫意人物,眞是一種少見的書與畫的統一。推移中頻繁的提按、頓挫,形成了黃愼線條的個人特徵,雖然力度和變化的豐富性還不夠,但足以使他在淸代書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不過,黃愼的線條所帶來的影響却主要是負面的—那種頻繁的提按和顫動,在後人進一步的誇張下成爲爛草繩似的東西。
人們很少注意到他也有爽快利落的一面—比如說“黃愼”二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