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欣赏 > 十七帖

十七帖

书法欣赏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简介】:

    東晉·王羲之書,單刻帖,以第一帖首“十七”名之。草書,凡二十七(或作二十九)帖。百三十四行,千一百六十六字。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烜赫著名帖也。”此載略與今傳本異。摹刻本甚多,傳世搨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今在香港中文大學),文徵明朱釋本(今在上海),吳寬藏本(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有影印本),姜宸英藏本(今在日本,日本博文堂有影印本),另外,河南開封博物館今藏有宋搨一本。上海圖書館藏宋搨館本爲最善本。此本爲明代吳寬所藏,淸嘉慶年間(1796一1820)入內府。此本較《法書要錄》所記多六帖。

【集评】:

    唐蔡希綜《法書論》:“晉世右軍,特出不群,頴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

【赏析】:

    

    劉熙載云:“右軍書‘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所謂‘中和誠可經’也。”“中和”二字,道盡王羲之書法的審美極則,也道盡傳統儒家審美學說的極則。此《十七帖》,便是王羲之審美原則的集中體現。

    孫過庭曾把王羲之與張芝、鍾繇二人作了一個比較,這個比較似乎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比起雄放恣肆的張芝來說,王羲之穩重有餘,比起穩重平和的鍾繇來說,王羲之是恣肆開張的。換句話說,在保守和開放之間,王羲之居其中。“中也者,天下之定理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因之,王羲之被獨尊爲“聖”。

    《十七帖》,“書中之龍也”。換句話說,叫書中之“聖”也。正所謂“力屈萬夫,韻高千古”。

    “力”,是《十七帖》的陽剛之美。《十七帖》以方筆方折爲主調,左衝右突,有切金斷玉之力。其圓轉處,不作任何姿媚之態以取妍。比之前此的皇象、史游、索靖來說,《十七帖》使章草的結體、用筆產生一個突破與飛躍,使章草的圓轉游動所難以避免的浮麗之氣得到掃除。如果說《十七帖》是章草,那麼這是一種革新後的章草。

    “韻”,是《十七帖》的陰柔之美。《十七帖》字字獨立,不作牽絲之形,不作任何夸張之形,不取任何荒誕之態,極盡含蓄蘊藉之意。比之張芝《冠軍帖》,獻之《中秋帖》,尤見練達、誠摯之美。“力屈萬夫”的“力”,是包含在樸實的傳統形態之中的。細細檢點一下此帖,其筆法之豐富,其形態之多樣,堪稱集大成。

    千百年來,《十七帖》被奉爲草書圭臬,帖中神品,是從佔主導地位的傳統審美原則所决定的。因之,無論從創作和理論的左翼或右翼來觀照,都難以和不必要給予排斥。

    歷來認爲《十七帖》最近羲之眞面,是有道理的。這不僅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書體、審美習慣的有機聯繫,也爲它本身的藝術內涵、藝術價値所决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

上一篇:定武本蘭亭

下一篇:黃庭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