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寺丞帖
【简介】:
宋·范仲淹書。紙本。行楷書。凡十一行,每行字數不一,有缺損,存一百字。32.8×39.2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石渠寶笈初編》等著錄,刊於台灣《故宮歷代法書全集》(十一)。
【集评】:
淸吳其貞《書畫記》:“范文正《師魯帖》,書法瘦健,絕無塵埃氣。”明顧復《平生壯觀》:“師魯札略帶行體,不甚着意而下筆方正。”“又師魯二札,前紙雖草草,不失端方之度。”淸吳升《大觀錄》:“范文正公與尹師魯二札卷,……行草書,大如指頂,用筆殊率意,不甚工。”淸安岐《墨緣滙觀》:“此二札用筆淸勁如《道服贊》,結體全不相類。”
【赏析】:
古人云:勿欺數行尺牘,足見三重人身。歷史上一些並不以書家見稱的名臣大儒,於匆忙之際留下一件件信札尺牘的時候,未必會意識到同時也留下了“其人”。但事實上,他們却做到了這一點。
范仲淹此帖舉止閑雅、風度淳和,頗有藹然長者、敦厚君子之風。宋文同評范仲淹之書曾指出:觀文正書,如侍其人之左右,令人旣喜而且凜然也。由此帖看,文同之論足稱剴切。范氏爲有宋一代名臣,其爲人外和內剛、泛愛樂善,爲政尙忠厚,多有政績,爲民擁戴。《致師魯舍人尺牘》帖,確實在我們面前展示了“其人”的風神、情懷,令人作矜莊想。
從書法形象來分析,此帖之所以有君子、長者之風而如范氏“其人”,重要原因在於整件作品構成的古樸率意,無意工拙。在這里,不管是應規入矩者還是亂頭粗服者,都絕無刻意於書的痕迹,而皆屬意之所到、信筆而成。另外,其堅實的點畫與略呈竪長的字形,却又隱隱透出一派令人肅然的正氣。最后,佈局的疏朗,也是形成此帖淸空醇和之美的一個因素。
范仲淹不以書名,但他的墨迹却廣爲後人所寶愛。這不僅是因爲他人品淸正,後人以人取書;而是他的書法確實有一種特殊的魅力。《與師魯舍人書》是他的手筆,字形淸瘦,間架緊凑,不使氣妄爲、強求龍飛蛇動;而是寓淸勁於規矩之中,顯示出一種博大的氣度和精嚴的韻趣;在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種與晉人書法有類似之處的韻趣:含蓄內在不故爲肆張;平淡之中見出新奇,正是其主要特征。
宋四大家之一的黃庭堅曾稱:
“范文正公落筆痛快沉着,極近晉宋人書,蘇才翁筆法妙天下,惟稱文正公書與樂毅論同法,蓋文正鈎指回腕,皆優入古人法度。”(《山谷集》)
這是很精辟的見解,從《與師魯舍人書》中,正可看出,鈎指回腕在這件作品的風格氣度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它保證了線條細勁而不流於怯弱的用筆效果;其次,它顯示出結構以方取勝而不失之抛筋露骨的長處。在作品中,線條轉折處多呈方形,孤峭挺拔搖曳多姿;有的字則微取斜勢,落筆爽利處處見出一個緊凑的形象,與他在後人心目中的正直名臣的形象是可以取得一致的。
師魯爲范仲淹的好朋友,也是北宋當時一位聲震文壇的名士。他與范仲淹以文字交,相處非比泛泛,相傳,范仲淹的文字時經他過目審定:
“范文正嘗爲人作墓銘,已封將發,忽曰:不可不使師魯見之,明日以示師魯,師魯曰:希文名垂一時,後世所取信,不可不愼也,今謂轉運使爲部刺史,知州爲太守,誠爲脫俗,然今無其官,後必疑之,正起俗儒爭論也,希文撫几曰,賴以示子,不然吾幾失之。”(《幕府燕閑錄》)
范仲淹虛心納諫和尹師魯的愼於文字,形象生動躍然紙上,自然從中也可看出兩人的關係也非一般可比。《與師魯舍人書》正可爲此段文字下一注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