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的行书



《行书千字文》全卷
《行书千字文》传为唐欧阳询所书,结字斜画紧结,自起自束。而且,相比碑刻来说,芒角能看得很清楚。在细节上,可以发现千字文的钩和他那独具特色的楷书钩笔多有不同,独具意味。
此帖著录于《钤山堂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七、《平生壮观》卷一、《大观录》卷二、《墨缘汇观》法书卷上、《墨缘汇观续录》、《石渠宝笈初编》卷一三。


《行书千字文》局部
该帖曾归宋王诜所藏,后入贾似道之手,明代入项元汴天籁阁,清乾隆初年归安岐所有,后来入清内府并刻成石。又经溥仪带出宫,几经波折最终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可见此帖流传有序。
欧阳询书《千字文》有著录的共三本:一本为蔡襄题识过的《草书千字文》,一本为南宋初年杨无咎所藏的《楷书千字文》,另一本就是现存的墨迹本《行书千字文》。


《行书千字文》局部
《行书千字文》,横三百零四厘米,纵二十五厘米。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欧阳询行书《千字文》:“今观信本《千字》,真有完字具于心中,若构凌云台,一一皆衡济而成者。”
帖后有王诜跋文:“东坡云,欧阳率更书非托于偏险无所措其奇。其末流遂至李国主辈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仆非唯爱此评,又爱其笔札瑰伟,遂白主人而取之。主人自有好事之病,怜我病更甚,故取之而不拒之也。晋卿书。”

《行书千字文》王诜跋文
后人对欧阳询行书《千字文》是否为其真迹存有争议,集中体现避讳问题上。帖中“渊澄取映”中的“渊”字与唐高祖李渊的“渊”字为同一字,有缺笔避讳。而据今人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中考证,唐朝最早出现缺笔避讳的碑帖见于公元666年唐高宗乾封元年赠《泰师孔宣碑》。
欧阳询于641年已经去世,今人杨仁恺又定此本为欧阳询早年所书,故远远早于初次发现避讳的时间,所以也没必要避讳,但是为何文中仍出现“渊”字缺笔,因此极有可能为后来唐人的勾摹本,才避讳“渊”字。


《行书千字文》局部
徐邦达在《古书画过眼要录》中提及本帖时,指出黄伯思《东观徐论》卷上论虞书《千字文》时说:“前辈写《千文》如智永辈,不正即草,未有以行书写者。世有欧率更行书《千文》一卷,乃是集其字为之者。”若陈述为此帖,则可能为唐人集欧阳询行书单字,勾摹而成。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与其另外三件行书墨迹在章法上确有不同,《千字文》章法上下字距紧密,且字与字之间的大小相似,笔画粗细变化较小,远没有另外其他行书三帖章法灵活多变,有集字的嫌疑。但行书《千字文》的结构用笔确有欧字风度,也值得深入研究。
--END--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