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的真伪鉴别
历史上先后出现过无数书法家,他们书艺精湛,勤于临池,创作了大量书艺精品,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他们的作品多以碑、帖的形式流传下来。正确认识碑和帖,弄清碑帖的发展历史和区别,对碑帖书法的鉴定大有帮助。
一、碑
按《说文解字》的解释为“竖石也”。即竖在地上的石头,原先是没有文字的。这种没有文字的竖石,在古代有三种不同的用途:一种是置在祠庙之中,作为拴祭祀牲口用的;一种是设在宫中,作为观测日影,计算时间用的;一种是临时竖在墓穴旁,作为引绳下棺用的。自东汉开始,有人把字刻在碑上,或纪事,或颂德,相因成制,逐渐演变发展,而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碑。祠庙碑如汉代《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宫中之碑如唐《九成宫醴泉铭》、《万年宫铭》等;冢墓之碑如汉《荡阴令张迁碑》、《郃阳令曹全碑》等。在这以后刻石繁衍为摩崖、题名,以及造桥、筑路、祥瑞纪事等等。祠庙、宫中的刻碑推及寺观、厅堂、楼阁、刻经、经幡等等。冢墓上的树碑扩展为石阙、塔铭、造像、表颂等等。直到晋武帝时代,认为刻石立碑既耗费财力,又兴长虚伪,下令禁止。因此碑文转埋于地下,形成现在所谓的墓志。
二、帖
即刻帖。摹刻于木或石上,专门作为临习、欣赏用的历代书法,称之刻帖。刻帖分单刻帖和集刻帖两种。单刻帖即单刻一种帖,如《曹娥诔辞》、《乐毅论》;集刻帖亦称套帖或汇帖,即将各种帖汇集在一起摹刻成套的,如《淳化阁帖》、《大观帖》、《快雪堂帖》等。刻帖究竟源于何时,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是晋代,有的说是隋代,有的说是唐代。现在可信的最早的刻帖,是北宋淳化三年(992)所刻的《淳化阁帖》。此帖乃宋太宗命王著等模集镌刻的。从历代帝王到历代名臣无不包罗,可谓洋洋巨制。以后依此帖辗转翻刻的不下数10种之多。公私刻帖蔚然成风,明、清二代继续不衰,如明文徵明刻《停云馆》十二卷,续帖四卷;曲阜孔氏刻《玉虹鉴真》并经一再增刻、汇帙一百另一卷称《百一帖》。单刻帖如《兰亭》、《黄庭》自宋代以来,士大夫几乎家家各置一石,相矜以为风雅。
三、碑和帖的区别
不能简单地认为竖石为碑,横石为帖。碑帖之间的区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功用不同。碑是为了追述世系,表功颂德或祭祀、纪事用的;而刻帖是专为书法研习者提供历代名家书法的拓本。
二是文字内容不同。碑既为了颂德、纪事,故有一定的文字格式和内容;帖则以书法优劣为选择标准,书法精者片楮只字皆收,故内容庞杂,形式不一。
三是书体不同。隋以前的碑都是篆、隶、楷书,唐初始有行书入碑,草书除武则天《异仙太子碑》外绝少有之;而刻帖则以简札为主,故行草小楷居多。
四是形制不同。碑是长方形的竖石,高辄丈余,有额、有趺,往往四面刻字;帖为横石,一般高不盈尺,无额无趺,一般只正面刻字。此外,帖有木刻,碑则绝少。
五是上石之法不同。碑大都书丹上石,帖大都摹勒上石。书丹是用朱墨直接写在石上;摹勒则是从真迹钩摹上石。
六是刻法不同。古碑之刻,有时因循刀法与书丹原迹,间或有所出入,北朝碑刻,有的甚至不书丹而直接奏刀;帖则必需忠于原作,力求刻成后的效果与原作毕肖。
四、碑帖的价值鉴别
今人临摹的碑帖书法都是影印拓本。所谓拓本就是用纸墨在金石或其他质地刻物上推拓而成的书法和图像。在影印术没发明之前,我国古代长期使用这种行之有效的复制方法。因刻物有毁佚风化等变异,故一纸早期或原刻已佚的拓本,往往十分珍贵。清末西方影印术传入我国,印刷技术的发展,影印版本有珂锣版、铜版、锌版、胶版、石版,碑帖选印日精。
鉴定碑帖时,对碑帖拓本中的“孤本”、“珍本”、“初拓本”这些善本要认真加以识别,还要善于辨别杜撰妄刻的“伪本”。北宋时期的黄庭坚有“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之语,拓本之贵重可见一斑,我们在鉴赏碑帖中切不可忽视拓本的鉴别。
1.从字形和字数上鉴别碑帖
由于碑帖与书法墨迹不同,都是拓本,因而鉴别者需要极丰富的知识经验。碑帖的作伪比之书法墨迹的伪制相对来说要容易些,即根据某种拓本重刻一块碑石进行拓印,而一般说来都是简便地刻于木板上的。现在,这类伪制的木板拓本多有流传,碑帖收藏需要加以注意。碑帖拓本的鉴别方法和途径很多,从字形和字数上鉴别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古人碑碣、摩崖刻石或者经长年风化剥蚀,或者经各种毁坏,其字数和字形多有增减和变化。因而,不同时代的拓本也就各不相同。而且,由于出土、发现(或前人著录)都有一个最早的年限,所以鉴别者首先就要了解各种碑帖刻本出现的最早年代。如果有人拿一卷《临江帖》,说是唐代刻本,那显然是伪作。不过,这种常识性的错误很容易识别。还有一种情况,是原先有拓本,后来原石亡毁。比如唐欧阳询书《化度寺碑》,原碑于北宋庆历年间亡毁,传世拓本仅有宋以前的临川李氏本、吴县吴氏四欧堂本及敦煌石室本。后来世间多有翻刻本,如果有人拿一明拓本说是原石拓本,则肯定是伪作。像这类年代和碑石状况方面的鉴别,只要多了解情况,多查阅历代碑帖著录,一般人是不难掌握的。
稍进一步是掌握字形和字数的变化史。比如隋开皇时刻《董美人墓志》,系清末西安出土,但后来原石佚失。现西安一带有一些翻刻本,颇能乱真。但原石拓本的题首中“墓”字下面“土”的右边有一点,而翻刻本则没有,因而可以辨别。再如《石鼓文》,宋代拓本有400多字,后来的拓本,字数越来越少,有200多字的。然而清代阮元,参考各种摹本又补释阙文,翻刻本又有464字。再如秦始皇《泰山刻石》,宋拓本有47字,已失传。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是清乾隆年间的29字本和嘉庆年间的10字本。如果有人伪刻29字本,说是宋代拓本,那么肯定是伪作无疑。从字形和字数的演变年代方面鉴别,虽然较为准确和简便,但光是以此着眼,往往是不够的。有些较高明的作伪者通常是精熟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可以依照某碑刻在某时代的实际式样进行翻刻,字形、字数、甚至碑石残缺之处都能依原样伪造。这样,鉴别者就得从另外的方面着手辨别。
2.从纸墨上鉴别碑帖
从纸墨上人手,是鉴别碑帖的方法和途径之一。
碑帖拓本一般都是用纸和墨在碑石上锥拓而成。由于历代用纸、用墨均有不同,所以,从拓本的用纸和墨色上可以较为准确地鉴别。比如纸质,历来就有南北之分。而墨色也是如此。如果为真作其墨已浸入纸里,墨色黑亮,用手抹擦,不会将墨印上手。如果是赝品,墨色很容易印在手上。古帖表面,由于久经人手,必会留下痕迹。但背面的白纸则常常是新的,作伪者用染旧法造成的古旧样式,则正反两面都会显得古旧。
当然,作伪者历来就有,历代都有高手和低手之分。而且,古人翻刻,很多都是出于保存古迹的缘故,并不是为了市场谋利。因而往往选择佳纸良墨,能工巧匠精制而成,即使是翻刻,也往往摹刻拓印得十分精良。比如宋代拓本,即使是翻刻的,仍然极其难得,其价格自然昂贵。伪制拓本,要求甚高,所以纸墨、刻工高妙精良的刻本,仍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当然,一般市面上所见的伪造品,大多是粗制滥造的东西,其墨色灰暗,字迹模糊,更谈不上有什么精神和气韵。这类的伪拓,一般人很容易辨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书法鉴伪的辅助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