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欣赏 > 郙閣頌

郙閣頌

书法欣赏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简介】:

    

    全稱《漢李翕析里橋郙閣頌》。也稱《漢李翕郙閣頌》。東漢建寧五年(172)二月刻。摩崖書。在陝西略陽白崖。據淸王昶《金石萃編》記:“摩崖高七尺,廣五尺五寸。”隷書。十九行,前九行,行二十七字,后十行右斜缺一角,至末行爲十七字。現存石刻有宋末紹定三年(1230)田克仁刻跋。明申如壎刻之。上海神州國光社有影印本。科普出版社《中國書藝槪覽》有局部影印圖版。《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1)收入。

【集评】:

    淸方朔《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書法方古,有西京篆初變隷遺意。”淸萬經評其書:“字樣彷佛《夏承》而險怪特甚,相其下筆粗鈍,酷似學堂五六歲小兒描朱所作,而仔細把玩,一種古樸、不求討好之致,自在行間。”康有爲《廣藝舟雙楫》:“以篆筆作隷者”,“吾愛《郙閣頌》體法茂密,漢末已渺,後世無知之者,惟平原章法結體獨有遺意。”楊守敬《平碑記》:“與《西狹頌》相似,而選石不甚精,故鋒頴皆殺,或云此亦重刻。”

【赏析】:

    這件作品從總體上給人一種寬博、圓渾、厚重、朴拙之感。相對於《曹全》、《張遷》等漢碑;它的風格特徵更爲明顯與強烈,旣使稍後的泰山經石峪與顏眞卿的一些碑刻,無論在線質與結字規律上都有許多與之共同之處。

    線質如篆、籀,也就是靑銅器上所鑄出的線條質感。因此,此碑的用筆圓渾凝煉、波畫不故作燕尾,結筆稍作上迴就即刻打住、點到爲止,顯得含蓄而有餘韻、令人回味無窮。這種線質的獲得,除了自然風化的因素以外,在相當程度上還包含着作者的主觀追求。

    作爲風格型的作品,它在結字上也多有強烈的特徵。此碑採取了外緊內松,外挺內弧的方法,使字體呈圓鼓、方鼓、扁鼓型,從而在整體上奠定了飽滿寬博、雍庸大度的精神基調。

    然而線條的飽滿凝煉、結字的圓渾方整僅起到統一整體氣氛的作用,它只是人們視覺上最外在的一個表象層次,而一件成熟的成功之作,勢必還包含着更多、更深的局部構成系統,這個系統,也即是形式規律。

    進入微觀的分析,這裏試舉兩個字例。

    以第一行的“沛”字而言,它是一個徹底的扁方體構架,比別的漢碑的“沛”字更趨方正,也更趨簡潔。同時,左右兩部分的比例極爲懸殊,尤其兩部風化后的粘連又使兩部趨於一體,如此就突也了“市”下半部的空靈與疏朗。“密不容針、疏可走馬”在這裏可以得到最佳的實例。它運用對比法則,不惜將所有的筆畫處理得更平更直、將所有的筆畫逼向上、左、右三邊,使三邊更緊更茂密,從而使“市”下的空白在方正、茂密中對比出來。這一妙理,是否作者有意爲之呢?但至少觀者已經爲之嘆服了。

    再看看第二行的“讓”字。作爲文字,這也是一個左右兩部結構。而作爲空間構成的抽象形體,它却至少有七、八個獨立的分形。按常規的處理方法,多筆畫的字應該更強調平直的秩序,以减弱不必要的筆畫在空間中的擴張力,從而使衆多的筆畫、形體在一個整體中能夠協調、統一。而這裏的“讓”字却反其道而行之,它不但將左右兩部作大幅度的分離,同時還將“襄”的下部再次進行遠距分離。僅此,在常規的隷法中是難以找到如此範例的。它是如何來進行呼應、獲取整體統一的呢?

    它首先依靠筆畫的傾斜關係,使左右兩部外邊的筆畫貼近,依靠它們在空間的運動中重合,就將上下左右的空間封緊,讓氣息在左右兩部的中間流動。而左右兩部的呼應則完全憑借“襄”部左下的一點來銜接,它與左部“口”的下角形成一個倒三角,從而完成了左右兩部分的遠距離溝通。事實上,整個字取勢的分解示意也即是一個倒三角“∨”。它們是依賴線條、形體的運動來完成的。

    以上的分析,或許都與原作者無關,而自然風化所留給我們如今的形態,不是更能豐富我們的審美想象力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

上一篇:楊叔恭殘碑

下一篇:楊淮表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