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碑
【简介】:
碑在山東曲阜孔廟。兩面刻。前碑刻《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也稱《魯相史晨孔廟碑》、《史晨請出家穀祀孔廟碑》,通常稱《史晨前碑》。東漢建寧二年(169)三月刻。據淸王昶《金石萃編》記:“碑高七尺,廣三尺四寸。”隷書。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後碑刻《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通常稱《史晨後碑》。東漢建寧元年(168)四月刻。高廣尺寸同前碑。隷書。十四行,行三十六字。前後碑書風一致,當爲一人手書。世見最早搨本爲明早期搨本,“秋”字完好。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漢史晨碑》。台灣大衆書局、中華書書出版社均出了影印本《漢史晨前后碑》。《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1)收入。北京圖書館藏明搨本。
【集评】:
淸萬經《分隷偶存》:“修飭緊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識之師,步伍整齊,凜不可犯。其品格當在《卒史》、《韓勅》之右。”淸孫承澤《庚子消夏記》:“字復爾雅超逸,可爲百世楷模,漢石之最佳者也。”淸方朔《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書法則肅括宏渾,沉古遒厚,結構與意度皆備詢爲廟堂之品,八分正宗也。”何紹基跋此碑:“東京分書碑尙不乏,凡遇一碑刻,則意度各別,可想古人變化之妙。要知東京各碑結構,方整中藏,變化無窮,魏、吳各刻便形板滯矣。”康有爲《廣藝舟雙楫》:“虛和則有《乙瑛》、《史晨》。”楊守敬《平碑記》:“昔人謂漢隷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
【赏析】:
在漢代,孔子儒家學派的美學思想長期支配着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審美觀念。“中和美”是儒家藝術美的審美規範和要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要求藝術作到不偏不倚、不激不厲,一切美的形式必須和諧統一;要求藝術所表現的情感是一種帶理性、有節制、能被統治階級和社會所接受的情感。在這種“中和美”思想的孕育下,漢代書法越來越向遵循嚴格的規矩和法度發展。
《史晨碑》是東漢後期的產物,其時隷書規範已臻頂峰,加之它置於曲阜孔廟這種莊重的場所,其書體風格能否符合“中和美”的標准是涉及對待孔子及其學說的態度問題。所以,可以說《史晨碑》是漢隷中符合“中和美”的典型:整章佈局統一和諧,井然有序,結字方正、波磔顯明,字體秀潤,中鋒圓筆、逆入平出、有輕有重、有提有按,點畫間疏密匀稱,緩緩書來筆力健勁遒逸,給人以端莊典雅之美感,仿佛使人看到了這位文質彬彬的書家正襟危坐、畢恭畢敬、一絲不苟的書寫情景。正因爲《史晨碑》是東漢隷書規範化、定型化時期的產物,又加之莊嚴埸所的限制,所以過分囿於法度和規矩,反而失去了像在它之前的西漢《五鳳刻石》、《萊子侯刻石》以及東漢初期的《開通褒斜道刻石》、《子游殘石》那樣古拙稚樸的情趣,也不及稍它之前的《石門頌》那種自然恣肆的神韻。
史晨碑在用筆上與《曹全碑》比較接近。一波三折,筆筆精細工整,故其筆畫圓秀典雅。筆姿雖不那麼開張、洞達,但却端莊、溫純,自然可愛。筆畫行進中,不像陽嘉殘碑那樣,時常出現大的波瀾,例如波挑筆的寫法,而是委婉綿纏、精雕細鑿,以不動聲色的顧盼之情動人。
史晨碑結體平正,注重嚴謹的法度,形體間的筆畫對比不太強烈,所以顯得整齊有餘而變化不足。淸萬經評其曰:“修飭緊密,矩度森然,……步伍整齊”。
史晨碑的佈白疏朗明快。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留有充分的間隔,間隔間也很講究呼應,相對於密不透氣的《衡方碑》,收到了空曠舒展的藝術效果。《書譜》曰:“篆尙婉而通,隷欲精而密。”在漢末百花競開的隷書藝苑中,“精而密”的作品爲數不少,但旣要求得精而密,又要有突出的個性,則很不容易。史晨碑能以嚴謹扎實、甚至無可挑剔的筆法取勝,若尋其個性來,就不那麼醒目了。這必然使得它在書史上的地位,受到一定的影響。學習此碑,如果不注意抓住它隱蔽起來的個性實質及其變化,便很容易失之平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