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朱記
關於朱記名稱的釋義,向來有兩種傳說糾纏不淸—由於過去古印皆用於封泥,印不用紅,待到唐宋以降印泥製作漸精,印章鈐於紙帛,殷紅醒目,故有人以此稱朱記;朱者,紅也,以之泛指用紅印泥鈐紙帛的格式。不過,這個釋義在唐宋時或許界限很分明,等到元明以後,幾乎所有印章都用朱紅色鈐於紙上,原有的封泥習慣已消聲匿迹之時;朱記的名目也失去了它的獨特規定。因此,現在再以“朱記”名稱泛指篆刻者已經不多見。
較常見的朱記含義,是指唐宋以後一種特定的官印格式:它一般應包含以下幾個特徵:(一)少用習慣上的篆書,改用隷書或楷書。(二)印文也不再盤曲繆繞,空間佈白完全聽其自然。(三)多採用長形而非復原有的正方形。(四)主要行使官印的功能不常見於私印或鑒賞印。(五)印文最末一般都標明“朱記”二字。
“右策寧州留後朱記”即是朱記印中典型的範例。它的左右伸展,以隷書燕尾之勢加強線條的變化,已顯示出與漢印完全不同的魅力與情趣。而它有意把某些線條拉長,造成左右空間的錯落不匀,也是一種匠心獨運的妙筆。最重要的是,此印章法成一竪行,不鋪滿印面,以聚中行空兩側的手法爲之,這是在古璽漢印傳統中很少得見的一個大膽嘗試。它顯然打破了籠罩幾千年的古璽漢印一統天下的章法觀。即使對鋪排匀滿的唐宋九疊官印也是大膽的突破。
滿與空、密與疏,是朱記有別於古璽、漢印、唐宋九疊官印和元明印的關鍵所在。盡管朱記存世作品太少,尙難構成一個強有力的類型衝擊,但它之面貌一新是有目共睹的。只是很可惜,待到後代文人看了這些朱記之後,又下意識地把它拉回到古璽漢印的旣有格局中去。如淸代錢松、吳昌碩等所作的朱印或印章,大都也還是朱記其表古璽印其裏—把空白這個最關鍵的因素忽略之後,要想眞正傳遞出朱記的審美信息也難矣。當然,以後世文人的趣味對功利性頗強的實用朱記印進行審視與改造,效果大約也只能如此了。
朱記的存在與楷、隷書印的興起應該存在某種必然關係。但更確切地說,它的出現還應該成爲元押印崛起的前導。至少在古璽漢印的篆書風範對照下,它們構成一個有趣的系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