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欣赏 > 石韞玉

石韞玉

书法欣赏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石韞玉(1756—1837),享年八十二歲。字執如、琢如,號琢堂。他很儉樸,平時粗服芒鞋,自稱“芒鞋道人”。宅邊植五柳樹,並栽花種竹,所以他還有“竹堂”和“竹齋”的別號。他一生專心自學,晚號“獨學老人”。蘇州人,擅詩文書畫琴棋,尤嗜篆刻。乾隆五十五年(1790)殿試第一,狀元及第。他曾在勒保軍中參劃軍機,後任山東按察使。著有《獨學廬詩文集》傳世。

    他的篆刻,承襲顧苓(雲美)塔影園派風格。惜他刻的印章,傳世甚罕。尙幸他的《古香林印稿》一册歷刼不磨流傳人間,始睹其全豹。

    朱文“朴雅”印,是石韞玉的典型作品之一,他把“朴”字的二直,刻得筆挺,使全字穩健端莊,而將“木,,旁爆裂多處,給人以渾厚古樸的感覺。他將“雅”字、“牙”的上半部,向上一仰,將“佳”的頭部向下一俯,這樣一仰一俯,二個背部就偎依相粘在一起了。“牙”和“佳”合在一起,原是相背之形,造成章法上所忌的“二扇”現象。現在他運用前人未用過的巧妙方法來處理,便解决了二者不能融合的難題。這可能是他採擇了蘇東坡所說:“端莊雜流麗”的技巧呀!

    圓朱文的邊線,一般都刻得光潔工整,不斷不缺,可是便造成“過工傷神”、“過工乏趣”。而他却能隨手率意地把印的四條邊,刻得有粗有細,有斷有連,反而與篆文上渾厚古樸的調子統一了起來。字與四邊的距離,他用上下緊、左右松的辦法。並且不使“朴雅”二字之間逼緊,給予適當的空隙,使整個印章顯得空曠舒暢。圓朱文最易刻得細弱無力,而這顆印,圓轉處有如將鋼絲硬扳而成的質感。圓能不弱,且力大無比,這是刻圓朱文的無上境界。

    朱文“琢堂”印,他把“琢”字左下部虛了一大塊,字便不穩了,他將右邊的“豕,,字之尾拖長,而使整個“琢”字穩定不跌。“堂”字之下,虛了一大塊,也太空了,他將“口”的上部也虛掉一小塊,使“堂”字的胸部透了氣,不塞了。並與下面的虛處相呼應。印邊刻得較字細,並多殘斷,對比之下,突出了“琢堂”二字,給人粗壯和完整的美好形象。

    白文“石韞玉印”,是一顆仿漢之作。吳門篆刻自文三橋、顧云美始,朱文悉從圓朱文出,白文則仿漢制。文徵明、文彭父子在用刀上,已採用切刀法治印。切刀法有“直切”、“圓切”二種。“直切”露鋒而生辣,“圓切”藏鋒而渾厚。文三橋的學生何雪漁、蘇嘯民得“直切”之秘,顧雲美則效“圓切”爲主。石琢堂刻印,二法兼用。而刻朱文印,用“圓切”較多。刻白文印則用“直切”較多。這顆印是摹仿“顧苓之印”格調的。

    白文“長相思”印,也是仿漢之作。看似平淡無奇,實爲作者苦思所成。章法上在塡滿線條的印中,略示虛處。在篆字的方形結構上,每個“外角”和“內角”,都帶有圓意。筆畫刻得有長有短、有粗有細,左陽右陰。尤其印的邊緣,刻得非常古樸,得蒼茫查淼之趣。這種印邊,並非後來碰壞所致。因爲這幾顆引證的印,都是在他刻成時,便鈐入《古香林印稿》上的,屬於最初鈐迹,所以這種古樸美好的形象,都是他刻意所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

上一篇:奚岡

下一篇:六舟達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