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易
黃易(1744一1802),其篆刻風格以渾厚取勝。“一笑百慮忘”(圖一)一印,他在邊款上說:此印“比奚九何如”?他要跟奚岡的作品較量一下高下,得意之情,溢於言表。這印在篆法上顯著的特點是,大膽地採用隷書寫法,盡量地用簡筆,如“忘”字的“心”已經是簡筆,而“慮”字的“心”却更簡,兩個“心”各不相同。在這個“簡”的基礎上,充分地運用短筆,如“笑”字“夭”的頭、“慮”字“心”的左右點、“忘”字起筆的點,都使它們的筆力集中凝聚,“簡”與“凝”一結合,就富有含蓄力;這樣,又給章法上突出虛實的效果。如“笑”字的竹頭,兩個“个”,用刀各有異趣;即使極簡單的“一”字,用刀的輕重、動止,都表現出刀向的節奏;“慮”字上部筆劃刀鋒相接之處,表現出輕捷之感,旣自然,又凝練,値得細味。黃易曾說:“漢印有隷意,故氣韻生動。這印就是他創作的體驗。
“琴書詩畫巢”(圖二)一印,與上面那印雖都屬於漢印的范疇,但韻趣却大不同。這印的特點是篆法和刀法別具一格,篆書可以展開的筆畫都作左右伸展,力求動態感。筆的情趣,更表現於刀法,如“琴”字上部的短劃、“書”字下部左右兩個短直劃、“詩”字的短橫畫、“畫”字中部的四筆斜畫、“巢”字頭部三個短直畫,都用輕刀直入,刀鋒明顯,大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之感。作者在邊款上說:“此印不師古,不襲人,我行我法,畫家沒骨體庶幾近之。”所謂“沒骨體”,就是直用彩色描繪對象,不用墨線鈎勒的畫法,這種畫更有淸淡野逸之趣。黃易生篆刻上運用刀來代替筆,使刀趣勝於筆趣,眞是鐵筆生花。
“少年曾任俠,晚節更爲儒”(圖三)一印,又是另一種情趣。整個印面,以平橫的線條取勝。這些橫線條,層層叠叠,像千重浪,使人有廣闊感;其中巧妙的是“少”、“俠”、“晚”、“節”、“爲”等字都有一些短促的曲筆,穿揷於多層的橫畫之中,像平波上的小浪花,呈現出一種流動感。但這不是畫,而是一幅書法,古意盎然。
“湘管齋”一印(圖四),在章法和篆法上頗有特色。整個印面取斜角呼應,把三個字當作四個字看,“湘”字與“齋”字的下部線條呼應;“管”字與“齋”字的上部結構互爲呼應,所以“湘”字的“目”縮小,使“木”的線條伸長;“管”字的“竹”“宀”與“齋”的頭相呼應。運用這些結構、線條的特徵,蔚成左右映帶,就使整體融爲一氣。這印是頗費構思的,據作者在邊款上自述,他在刻這印的前夕,夜雨瀟瀟,鈎起了對“湘管齋”主人的懷念,仿佛置身在瀟湘夜雨中;第二天,他欣賞了水墨芭蕉圖,經過藝術感情的醞釀,才完成了此印的構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