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欣赏 > 董洵

董洵

书法欣赏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董洵(1740—1812)字企泉,號小池,又號念巢,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性機超頴,卓詭不群。幼時在鄕塾讀書,便喜摹習篆刻。參加過一次鄕試,沒有考上功名,便從此棄去八股文,隨父親宦游廣西平樂,幫助處理一些文書事務。餘暇則研究聲詩,考訂摹印之學及畫蘭竹,習篆隷。後來得到一個機會,任職四川寶縣主簿,頗著能聲。然個性傲兀,因得罪了到各地巡查政績的督郵,以微過被彈落職。於是蕭然携琴書,遍游蜀中名山川,而詩益鴻放,書逾奇雄。後來入都門,訪舊友,在任東閣大學士兼戶部尙書的同鄕人梁國治門下爲賓客。自此寓京師三十年無所遇,以鐵筆游公卿間。董洵與人交往頗熱衷,酒酣耳熱,常以絲竹寄其慷慨,每度一曲,梁塵俱飛。曾多次游歷名流竟逐的揚州,爲羅兩峰等人刻印甚夥,頗得藝林贊譽。著有《小池詩鈔》、《董氏印式》、《多野齋印說》等。

    董洵刻印,以師法秦漢印爲基調,用刀則多效浙派。然其取法甚寬,風格多樣,面貌各異,容量很大。且各種面目的印作均能並臻精妙,甚或凌駕於前人之上,表現了他非凡的功力。

    仿漢印風格的“江東外史之印”及仿周秦古璽的“王聲”小印,均是董小池仿古印的傑作。當時董、巴、胡、王諸子刻印,追求置之古印中不可辨的膺古效果。在他們之前的印人,雖然也力追秦漢,但多數人只能見到木版行世的秦漢印譜,所仿漢印當然脫不了木刻味。由於董洵能親見到大量的秦漢原印,因此他不僅精於品鑒,而且勤於摹習,手眼俱富。他自己收藏的古銅印,就不下二百方。雖然後來“皆以易米,致爲憾事”,但他終日摩挲,得益甚多,是不待言的。曾親見董小池治印的學者錢泳有一則筆記說:“余觀其奏刀,却無時習,輒以秦漢爲宗,然必依傍古人。如刻名印,必先將漢印譜翻閱數四,而後落墨。”(見《履園叢話》卷十二)當然董氏依傍古人並不是依樣畫葫蘆的簡單拼凑。他在《多野齋印說》中說過:“愚謂不拘體裁,俱宜神完氣足,方能駕古人而遠今人也。”這就是他成功的要訣。從“王聲”和“江東外史之印”等印作看,也絕非優孟衣冠者可以相比的。

    元朱文印“中年陶寫”是董洵另一風格的代表作。全印以圓轉取勢,無一方折之筆,但仍能凜凜正正,無疲弱之感,也絕無妍媚之態。其妙處在於從章法上看,四字能相互映照,相迎相關,挪讓穿揷猶如太極推手,在不即不離之間。且每個字的筆畫均以圓形取勢,內含剛勁,雖是曲線,却給人以直線的觀感。尤其是“中”字中竪,力能扛鼎,又與邊框相連,從而使其剛直之氣通過邊框籠罩全印。其“口”字取正圓形,撑足四邊,中空留白,也是一個大章法。設若將之改爲扁圓,上中下分割成相等的空白,則不能突出中間一竪的力度,大大削弱其統領全局的作用,而且會使其他三字不能支撑映帶。如此,則全印松散,不足觀矣。從刀法上看,冲刀與切刀並用,略參浙派意趣,但斂鋒藏迹,只是處處留得住而已。用這種刀法刻出的線條,光而不滑,毛而不滯,巧拙並生,端莊而不呆板,於流麗中寓堅挺,有一種鑄印意趣,大大強化了此印章法的藝術效果,起到了刀法爲章法服務的作用。

    董小池的圓朱文印,對後世影響很大。例如吳讓之爲岑仲陶所刻的一些朱文印,對董小池就有明顯的借鑒。

    “隱書無復舊時樓”一印,係董洵七十二歲時所作,仿浙派印風而沒有浙派後期印人的流弊,工穩渾厚,爐火純靑,方圓兼濟,剛柔款治,入於化境,置諸浙派印人作品中,也應算是上乘之作。

    董洵的邊款,用單刀刻小行書,鋒稜畢現,峭拔奇遹,韻致極高。偶刻隷書款,亦用單刀出之,而溫厚蘊藉,有漢碑遺韻,絕無俗態。

    綜觀董洵的印作,可算刻一家像一家,而且每一種風格類型均達到了極高的造詣。他的作品是第一流的。但作爲一個印人來評價,他在印史上却不能算是第一流的篆刻家。主要的問題是缺乏個性,在某種程度上臨摹代替了創作,最終沒有形成自己鮮明的風格,這是十分遺憾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

上一篇:張燕昌

下一篇:巴慰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