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寺碑
书法欣赏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简介】:
隋開皇元年(581)立。隷書。存十四行,行三十五字。右上方存六字。
【赏析】:
隷書以桓靈時期爲極則,此後便走向下坡路。這時,在民間很早就孕育的楷書因素,乘隷書之衰,得以迅猛發展,給書壇增添了新的生機。至三國,楷書就已初具規模,以後便沿着自己的道路發展下來,由北魏眞書而隋楷、唐楷。然而隷書並沒有因楷書的出現和興盛而絕迹,它依舊存在於書壇并循着自己的規律運動着。—筆法愈加繁複,結體愈加嚴密,從而失去了生機。由漢隷、晉隷、唐隷,至宋、元、明,淸代才又中興。在隷楷兩種類型之外,另有第三類作品,它們的基本骨架是隷,用筆方法却是楷書的。大約從三國開始,這類作品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發展系列。北朝的一些摩崖刻經,隋代的部分造像題記,都屬此類,太平寺碑即爲其中一種。
太平寺碑結體全用隷法。用筆除個別筆畫如“十”字橫筆、“功”字撇筆爲隷外,其餘全是楷法,淸勁峻峭。乍看與《吊比干文》相似,但《吊比干文》用楷法、取縱勢,屬楷書早期形態。此碑用隷法取橫勢,與興盛的隋楷大相徑庭。《吊比干文》新鮮活潑,此則少變化、無新意。所以說看去相似,實則不同類型,有質的區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