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岑紀功碑
【简介】:
全稱《漢敦煌太守裴岑紀功碑》。隷書。六行,行十字,東漢永和二年(137)八月立。碑在新疆巴里坤。淸雍正七年(1729)岳銘琪獲石,移入將軍府,十三年(1735)又移置城西北關帝廟前。乾隆二十三年(1758)裘日修得碑搨本,始顯於世。據淸王昶《金石萃編》記“碑高四尺二寸,廣一尺八寸五分。”翻刻本甚多。有新疆巴里坤劉氏本;山東濟寧顧氏本;西安申兆定本等。上海《神州國光集》收入。藝苑眞賞社有影印本。《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1)收入。
【集评】:
淸方朔《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文筆叙事簡古。字在篆隷之間,雄勁生辣,眞有率三千人擒王俘衆氣象。”康有爲《廣藝舟雙楫》:“變圓爲方,削繁成簡,遂成漢分”,“以篆筆作隷者”。
【赏析】:
東漢永和二年(137)八月,敦煌太守率領郡兵三千餘人討伐呼衍王,結果大勝,克敵全師。歸郡之後,一邊犒賞士卒,一邊紀功勒石,這就有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裴岑紀功碑》。每當看到這通碑石,我都要從靈府深處感謝裴太守的壯舉,爲他們的勝利歡欣鼓舞,也許如果沒有他們的壯舉與勝利,我們的書法史就會缺少閃光的一頁,後世的書法鑒賞家們就會缺少一個品味無極的審美對象。
謂其爲書法史上閃光的一頁,乃因碑文的視覺造型非常奇特—點畫以方折爲主,間摻篆筆婉曲,沒有其后漢隷的明顯波挑,富有一種剛猛含忍的內斂之力;結體外廓近似正方形,屬於篆之長形向隷之扁形的過渡體段,內部構築交配有序,端穩開張,引篆成隷,古意盎然。
至於說其爲妙味無極的審美對象,則是由於它的整體書法形象面目莊嚴、氣勢奪人—各字大小均衡,排位森密無亂,縱橫皆成隊列,一如淸人方朔所言:“雄勁生辣,眞有率三千人擒王俘衆氣象”!用書法形象隱示戰爭場面,也許類似兒戱,但《裴岑紀功碑》却獲得了一個成功的嘗試。它那雄強氣勢,它那不故意鼓努的張力,正體現出書法風格美的應有情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