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作品 > 仿旧书法材质作伪

仿旧书法材质作伪

书法作品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中国的书法,每一时期所用的纸绢的质料都有不同,所以鉴别书法首先要看书法的用纸,作为辨别真伪的依据。

    一、用旧纸

    高明的作伪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考虑比较周全,他们的仿作一般都是用旧纸。然而旧纸在现在很难寻到,所以通常是用宋元明清的写经纸,或从手卷的空白处裁下,或把册页的空白页取下来。用旧纸仿造的书法,大都是古代大名家,而且手段技巧也很高明,一般人是不易觉察明了的。

    二、使旧法

    还有一种就是“使旧法”作伪。这种作伪的方法是将仿作变成古旧作品。常见的染旧方法是用鼠龙和麦黄两种颜色,前者染色的方法是用旧的糊墙纸和碱水,加上新书法一起煮,煮好以后将书法取出晒干,其颜色即呈鼠灰色;后者则是用红糖水加滕黄染成,染成后晒干,加香灰一抹即成麦黄。而印色的“使旧”常常是把它浸泡在水里,然后取出晒干,这样反复多次,印色就变为暗色了,而且浸入纸质之中。另外,为了伪制旧书法上的虫咬的迹象,往往把伪作放在一个罐中,里面放一些啮书虫,盖上几月取出,伪作上即满是虫咬的痕迹。总之,作伪者总是想方设法把伪作制成与古旧作品或原迹一模一样。

    鉴定书法作品时,一定要从多方面进行,不能被用旧纸仿造的伪作和用“使旧法”制成的伪作所迷惑,平时要多看多想,具备各方面的知识才不会上当受骗。

    纸绢是中国书法的载体之一,它对书法作品鉴定之重要性自不待言。在书法作品伪品中,用古纸、古绢作伪毕竟是有限的。于是,五花八门的纸绢作伪骗术就应运而生。纸绢作旧主要包括:做旧色、做旧污、做旧残三种。

    1.做旧色

    做旧色是指用颜色将纸、绢染成与某原件一致或近似于通常所见的古旧书法的颜色。年代久远的书法纸张大多呈灰、黄、褐等色,这是因为纸张和空气接触形成的自然老化,悬挂中粘染了空气中的灰尘、烟气等渐渐形成。真正的古旧色十分微妙丰富,甚至不能简单地判断出其旧色的色彩类属,有暖色,也有冷色,但所有颜色已和纸是完全成为一体,就在纸的肌理中,沉着透明。染出的颜色一般都单调一些,有较明显的色彩归属,要么偏冷,要么偏暖,总不太自然。大多染过的书法作品会出现一些不均匀的水渍痕迹,日常会伤及墨和颜色的鲜亮感,使画面有些污晦。

    (1)做旧色的颜料

    做旧色常用的颜料是以国画颜料为主。如藤黄、花青、赭石、胭脂、三青等等,再加墨调合,其形制有管状、块状、粉末状。皆为植物色,溶合性较好,易于吸入纸中。其特点是透明亲水、不洇色,染出来的色泽比较耐久。其次是化工颜料,一般用得较少,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其特点染出来的颜色比较新,容易泛色。有人在其中调入赭石,但赭石因是属于矿物色类,易滓易沉淀,且染后浮在纸上,很难融入纸的肌理。市售赭石大抵粗糙,粉质多,染后还会泛白,又过于碍墨,很容辨识。另外,还有的使用一些土方法,如烟熏、日晒,用黄蘖、烟叶、茶叶、桅子、橡碗子等煮汁后直接染色。用干枯的天然植物煮熬后,可得到一种透明的接近旧色的汁子,加入一些墨滴后,其色更为沉稳,染出旧纸色更像自然旧色。这些植物有桅子、橡子壳、烟草叶等。最接近的旧色还是旧纸中洗出的旧色,色彩组成从结构上应与真正古书法作品上的元素基本相同,剩下的只是附著方式的变化。一般是用较古旧的(最好是已褐成深黑色)劣品书法或旧糊顶棚纸等纸材,予以泡煮,使旧色漂出,用以染旧效果极难识别。

    无论采用哪一种颜料作旧,事先必须经过调色。如采用国画颜料染色,首先将颜料研调成液态,然后用纱布过滤去除淀屑草渣(因为在制作颜料时虽然细度已足,但在颗粒之间仍有聚合现象),之后兑入胶矾溶液便可试染。如用烟叶等熬汁染色,要待色液冷却之后再试染。由于用这些原料煮出的色液颜色较单调,根据需要有时还要另加其它颜色,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2)做旧色的方法

    ①直染法。即将被染的对象平铺在台面上,然后用排笔直接依次从右至左上色。这种方法适用于吸水性强,薄质纸类。

    ②拉染法。即用一个与被染对象规格相当的长方形水槽盛上色液。然后用两手拎着被染对象的两角或上端缓缓从色液中拉出即可。这种方法适用于纸质结实,拉力较强的纸,如皮纸、裱件等。

    ③浸染法。是针对绢帛而言。因为绢帛属丝织物,纺织出来的新绢有油。如在台面上用排笔上色难以挂住,也容易折皱,所以,置于色液中浸泡稍加揉搓,待数日后取出,可得旧绢色。如经过胶矾便得旧色熟绢。

    ④托染法。也是针对绢帛而言,由于绫绢不易挂色,事先托上一层宣纸,然后再染色。染色方法同“直染法”类似。

    较常见的纸张做旧法还有熏烤法,是将作品悬挂在易接触烟气的地方,有人干脆专门在一间房子内挂上字画,用一些易于发烟的材料,点上文火慢慢生出浓烟,经一段时间熏烤后,纸张能变成焦黄色,很像在保存不好的条件下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被烟熏火燎自然而成的旧气。这种做旧法最大弱点就是不能嗅,俯近闻仍有一股焦糊的烟味。

    另外,还有的通过日晒、风吹,使其泛黄,俗称“风化纸”、“风化绢”等。

    现代又出现许多古时未见的做旧方法,如紫外线灯照射法,等于模拟了一个自然中需较长时期才能奏效的日光照射帛纸发黄老化的过程。还有用稀释过的高锰酸钾,或硫酸溶液喷在纸张上,使纸张腐蚀,造成纸表面老化,变脆发黄发灰。此法在制造一些年代较近的书法作品时较多采用,太古旧的纸品用这种方法难以达到效果。

    (3)辨别方法

    了解了一些作旧色的方法,我们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辨别它的真假。

    ①看。总的说来,古旧纸、绢的旧色,直观感觉应是自然、平和、洁净,正反颜色匀透、纹理清晰。新做的旧色看上去火气、颜色不均,纸绢面也欠清洁,纹理不清,而且起毛。真品纸本旧色一般是褐色、黄褐色及淡灰色较多。绢本一般是深棕色、棕黄色较多。新做旧的颜色粗看无别,细看觉其中带有黄绿色。做旧色又分书法芯(书法前书法后)和裱件作旧。

    在书法前作旧色的,书写以后,字迹清晰,墨色、色彩及印油仍保持原色。

    在书写后作旧色的,细心观察可见有淡淡的一层颜色蒙照在字迹上,有时还可见作旧色时留下的刷痕。

    在裱件作旧色的,较易辨别,最容易看出的是颜色不均。因为裱件至少有四层纸合成,所以,颜色不容易将四层纸全部渗透,只要将卷杆上的包纸打开,就可发现里面的纸的颜色不均或呈白黄色,卷杆也受污染。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单从纸色来看,还真叫人误认为是真品。当揭开卷杆之后真相大白,里层的包纸呈梅花鹿皮状的斑点颜色,卷杆也受到污染。很明显是裱件通身做的旧色。真品裱件的纸和卷杆颜色自然、洁净。

    ②闻。真品的旧纸绢闻时觉有旧灰气、纸霉气等气味。新做旧色的纸绢闻时觉有刺鼻的颜料气味、胶气。

    ③照。真正的古旧优质纸,透光度好,纸帘也清晰可见。即使某些纸的厚薄有差异,透光度有所不同,但纸帘的感觉也是自然的,另外,总能发现有细小的砂眼。新纸做旧,由于染色不均及揉擦纸,因此透光度差,纸帘也模糊不清。

    旧绢对光照与纸恰恰相反,由于年久摩擦等原因,绢丝受损散脱导致绢面厚薄不一,对光照时,有的透光度较好,有的透光度则差,但有一点比较好掌握,因绢酥脆失去了机械强度,不能将其随手牵拉,否则就会破裂。新做旧色的绘绢,对光照颜色一般欠均匀,也可随意拉扯,而且经纬线随之歪斜,难以破裂。

    另外,可放在强光处,但不要在太阳光下直照。如靠近窗前、走廊里,是古旧纸绢经数天后,纤维内部结构会受到一定破坏,从而降低机械强度,但其颜色在短时期内不会明显表现出来,因为光对它们的破坏是潜移默化的。如是新做旧的颜色,几天之后颜色就会由黄变灰至白。

    ④洗。旧纸绢经水清洗后,旧色基本上不受影响,只是会显的干净,洗出的水呈棕黄色(茶色),但水质较“纯”,放数日后底层仍没有沉淀物。新作旧的颜色,经水清洗后,纸绢颜色明显变浅且不均,洗出的水色新且呈黄绿色,纸本因染色时由于揉擦纸面出现的纸疙瘩,在过水时,不免有纸浆带入水中,所以底层就有沉淀物,并且出现水与沉淀物分离的现象。

    2.做旧污

    (1)做旧污方法

    做污是指用各种方法在纸绢上施污。如做霉点、锈点、油迹、水迹、笔迹、苍蝇便迹等,要故意将画面弄得脏兮兮的,以此骗人,做污多见于画芯。

    ①做锈迹的方法。在书法作品上的锈迹大都以“红锈”多见(铁锈)。

    其一,用铁钉事先在纸绢上钻眼,然后在眼的边缘涂上高锰酸钾,之后就可以得到较自然的“锈洞”了。

    其二,用回曲针、大头针、图钉等粘上近似于红锈的颜料,然后夹在或钉在纸绢上,数日后取下大头针等物,便可得“锈迹”。

    其三,用已生锈的铁物直接置于纸绢上,数日弃去铁物,便可得“铁锈”印。

    ②做油迹的方法。通常在书法作品上见到的油迹有:植物油、动物油、蜡油、木油等等。

    其一,用手指直接在纸绢上点油点,然后在上面擦拭尘土,干后就可变旧“油迹”。

    其二,用蜡烛溶液滴在纸绢上,待干后去弃固体蜡油,然后抹上尘土,便可得“蜡油迹”。此种方式有的会将薄薄的固体蜡留在纸绢上,形成蜡油疙瘩。

    ③做霉斑。在纸上吹一层烧过的锡帛纸,再用漂去的方法来造霉斑,很能近似。江浙、广东等地的粗劣行货,有专门将作品造假受潮发霉后销售的例子。北方人因较少接触这种霉烂货,以为必是年代久远而上当。孰不知在南方一个梅雨季节,书法作品略不注意就能受潮,会生出大量霉点。这种地域气候的差异,使南北方人在书法作品旧气的判别上标准不一。北方干燥而多风沙,书法作品多易发脆、发黄,焦黄脆裂的感觉有时似乎太过分,令南方人疑惑。南方潮湿较洁净,纸张多系因受潮发乌晦、暗淡,甚至有时墨迹上发灰起霉迹,这种多呈鼠灰色的旧色也令北方人疑为淡墨色染成。

    还有人在用腐蚀液做旧时,另用浓度略高于腐蚀液的溶液,在纸面上局部喷点,造成自然黄斑的感觉。但是,其形态不自然,仔细能看出渗洇和喷洒的痕迹。

    (2)辨别的方法

    ①锈迹的辨别方法。

    看——旧纸绢上的陈旧锈印,颜色呈明显的旧色,并有干枯的感觉,色深,呈黑红色或赫红色。色印有一定深度,色印的边缘有很自然的参差不齐的印痕。

    例如,大家所熟悉的曲别针的锈迹。由于它与纸在接触时所受压力不一样,会出现很自然的、干净利索的、深浅不一的锈迹压印,而且还有断印现象,边缘出现的参差不齐的压印也很清晰。新作的锈印色新,由于时间不长大都呈桔红色,并觉有湿润感。如果是用回曲针沾颜色做的铁锈,与真正的铁锈色相比,颜色失真,又由于宣纸吸水好的缘故,压印不显利索,特别是边缘的印痕被渗浸的现象更为明显。

    洗——陈旧的锈迹用清水洗是无济于事的,一般都需用药水清除。如果是后来新做的锈迹,用清水洗明显会显淡一些。

    ②油迹的辨别方法。

    看——陈旧的油迹看上去会有干枯感,表面光滑略有泛白,油迹处纸绢发硬。表面灰尘易掸去。新做的“旧”油迹,看上去有湿润感,有的可见有纸毛偏倒,属绢素的也较结实。

    洗烫——陈旧的油迹一般用清水是难以去掉的,特别是植物油,都需用有机溶剂清除。新做“旧”的油迹,有的用洗涤剂就可去除,用熨斗垫纸反复轻烫也能吸去部分油迹。

    3.做残

    (1)做残方法

    传世古画在揭裱或平日舒卷中,有时会造成纸张表面的自然磨损,有时会形成一些斑驳不一的小孔或片点状擦伤。“做残”就是指对纸绢进行残破加工。

    字画做残种类很多,如弃角撕口、虫洞、折印、断字等。

    ①弃角撕口。弃角撕口顾名思义是将书法芯用剪刀、刀片去掉某一角或在某一段上破口。

    ②虫洞。用刀刺等方法,然后在洞眼上抹上尘土,便可得“旧”虫洞。

    ③擦伤。用粗纸或绢布等在画面上反复地磨,如把握得当,形成的损坏处有些类似,但也有的打得太过分,使纸上千疮百孔。甚至有用砂纸来“武盘”,纸上留下砂纸不规则的划痕。

    (2)辨别方法

    ①弃角撕口的辨别方法。

    看——纸本缺角或裂口的断层面,大都光洁利索,即使有毛茬的也短少。特别是非常酥脆、发硬的更易脆裂,裂口处基本上不见“藕断丝连”的毛茬,稍碰裂口即碎成粉末。

    新做的纸本破口的断层面毛茬长密(尤其是用手撕的),即使是用刀刺形成的硬口,经过再次加工后口面也会溢出较长毛茬,并具有一定抗拉力。

    如果是旧绢上原有的破口,此纸口更易辨别。因为帛绢最易老化酥脆,破口一般都是参差不齐的,毛茬短秃,无抗拉力。一触即碎,并伴有粉尘飞扬。又因为丝织物不能像纸那样可用手随意撕口,即使强行撕口,周边绢丝的经纬线必定要受到影响,导致歪斜,不易于书法。如果书法后做裂口,装裱质量又不佳,那么,书法本身非变形不可。如果是托纸后做裂口,就显得更假了。所以,要想在新绢上做出陈旧的裂口效果是非常难的。

    洗——由于陈旧的书画芯是自然泛旧色,除用化学试剂清洗外,毛茬不会褪色,湿水后也不能随意提取。新做裂口的书芯,一般来讲事先都是做了旧色的,毛茬过水以后,泛灰白色至白色,湿水后也易提取。

    ②虫洞的辨别方法。

    看——自然的虫洞形状各异,千变万化,洞口边缘光洁锋利。严重受虫蛀的书芯洞眼是密密麻麻,有圆形、十字形,还有似条状虫样的,像一条条活虫浮在书芯上,使人毛骨悚然。虫洞虽小,要做出它的“神似”却也并非容易,所以做假的虫洞,一般只觉有残洞感,能做出“形似”就算不错了,因此,真假虫洞是较易辨别的。

    找——做假人在做残时也是经过“经营位置”的。有的破在空白处,做假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人转移视线,故弄玄虚。如在图章上破口破洞,就会影响观其图章的全貌,这样,在鉴别时由于看不清字的牵丝笔画而产生混乱,以至达到他们骗人的目的。

    4.装潢做旧

    (1)装潢做旧的方法

    ①利用原旧镶料配裱在假书法作品上。采用从古旧书法中拆取原装的绢、纸、轴头配裱在假书法作品上,因为有的古旧书法作品在装裱时使用的浆子较薄,加上绘绢又是稀粗帛绢,所以,命纸有时可以整张揭取,有的装潢材料质量较好,加上保存得法,揭下的绫绢也完全可以再次使用。特别是这些材料的旧色又十分自然。所以,做假人就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来做假骗人。

    ②仿旧镶料配裱在假书法作品上。古旧字画的装潢材料,不外乎纸、绢、绫、布等。在这几种材料中,绫是有花纹图案的,做假人一般的弄不清楚各时期绫具有的花纹特点,因此,他们大都不敢轻易用花绫仿旧色做镶料(除开在原装中拆下的)。所以就用其它几种材料仿旧色作镶料,如将纸绢染成米黄色、桔黄色、淡青色、淡绿色等。还有古旧书法有用青蓝布做镶料的,所以,仿旧做假的人也有用这种布装潢假书法作品的。

    ③仿旧裱装潢形制裱在假书法作品上。古旧书法装潢形制一般都比较大气,镶料颜色淡雅,如米黄、米白、淡青等。结构较复杂,仅镶边有的就有二个层次,锦眉、包首似乎不可少。裱件规格也较大,一般镶边为7至10厘米。裱件总长为234厘米至250厘米。即使是小书芯,只要装裱成挂轴形式的,也是书芯不够就拿料来凑,所以,也有仿这种高大形制和装潢结构的。

    ④在裱件上作残、作污。仿旧者除了在书芯上作残和作污以外,在裱件上也同样有作残作污的。

    作污:有的将裱件卷起来存放在湿度大的地方,故意让其受潮,形成霉点或水迹,有的做绦圈锈迹,有的做天、地杆木油黄迹。

    作残:在裱件上破残洞,有的将镶料边的接缝处故意掀翘形成与书芯似脱非脱的分离状,还有的在天、地头处将杆与纸脱开形成散状。有的又将套边故意弄成残缺和硬折痕等。

    总之,装潢作旧五花八门,除以上外,还有如书芯合拼与拆散的,移挖书芯的,还有对已作残的书芯进行修补复原的……暂不一一例举。

    (2)辨别方法

    ①装潢镶料辨别方法。

    看镶料的牢固程度——仔细观察装潢材料是从原物中拆下的还是用后来的新材料仿旧的。拆下的材料一般都较酥脆、旧色自然,多少都有一些损坏的痕迹。仿旧的镶料都较结实,经纬花纹清晰。

    看镶料的花纹特点——如果是用绫装裱的,就要看绫的花纹特点是否与书芯的时代相符。因为镶料只有后人用前人的,不可能出现前人用后人的情况。

    ②装潢形制辨别方法。看装潢形制——做假的也有仿古书法高大的装潢形制的,但不多见,可能与省工、省料有关。所以,装潢的规格以2米左右为多见(现也有真品裱2米左右的)。另外,装潢的结构形式与古时差不多,但结构之一的“包首”,在古旧书法中是常见的,也是必不时少的,但现在许多从事装裱的人并不懂得包首的配裱,即使懂得,又嫌费料费工,所以现代书法作品装裱几乎都没有配包首,做假的更是如此。

    看装潢做工——古旧字画装潢,不管是宫廷装还是民间装,做上都是很讲究的。哪怕是用逊于绫绢的纸作镶料装裱的,也能从中看到裱工们的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做假人为了牟利,将做假的书法作品一般都是请“半桶水”的装裱匠装裱,所以,时常看到装裱的做假的书法作品做工不精。具体表现在:用浆板滞、镶料裁剪弯曲、镶边搭口宽窄不一、镶料颜色搭配不当、甚至天、地头的比例分配也不谐调。

    ③作残作污辨别方法。

    看施污的部位,如在天头上见有无规律的绦圈锈迹,可认定是新做的,因为绦圈是固定在大杆上的,由此产生的铁(铜)线圈的锈迹也应是有规律的。

    如果作残的书芯未经补残(未装裱),作残的痕迹较易识破,如果经过装潢后就难以辨认是原有的旧残还是做假的“旧残”。可用放大镜仔细辨认,并采用以下方法:

    裱件反卷——对于有残的书芯,装裱的目的是补残复原,那么补残处必然会有灰层边。如果裱工又差,经补过的破残处就有可能脱浆,反卷时,补口边缘会翘起,如补的是硬口,反卷时,硬口自然断开。

    透光照——如果修补的是硬口,对光照时,会漏出“一线天”,从当时的裱件看是难以看出破绽的。但用以上两种方法逐一比较就原形毕露了,将裱件反拱,硬口断开,再透光一照,硬口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

    在辨认已补残的书芯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真品由于装裱水平不佳,用以上两种方法检验时,很可能出现赝品残迹的效果,误认为是赝品。二是赝品由于装裱水平高,用以上两种方法检验时,很可能又出现真品残迹的效果,误认为是真品。所以需要在鉴别时细心对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

上一篇:补题改题作伪

下一篇:代笔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