隷書軸
【简介】:
淸·金農書於乾隆十年(1745)。隷書。絹本。凡六行,共九十三字。119×48cm。刊於日本《中國書道全集》(八)。
【赏析】:
金農與鄭板橋等都是淸代碑學的開路先鋒。他的書法介於隷楷之間,似隷非隷,似楷非楷。鄭板橋的行楷從篆隷之中來,金農的分隷則參以楷法,他們都是參碑夾帖,各闢蹊徑而面目獨特於書壇的奇異派。
金農曾自謂其書:“余近得《國山》、《天發神鹰》兩碑,字法奇古,截毫端作擘窠大字。”兩碑字體方整,蒼勁古樸,特別是《天發神讖》碑,以方筆寫篆,別出新意。金農正是大膽地繼承和發展了這一點,用這種似刀削斧鑿的筆法寫隷,追秦摹漢使其書法得以高層次的回歸。更重要的是由於他簡化筆法,線條直來直去,眞率質樸,捨去了提頓使轉的傳統技法,因而秉性外露,毫無做作之感。而這種直率得如扁刷掃出的線條,正是其“截毫端”而產生的特殊效果。再加上他喜用濃墨,墨黑如漆,曾自謂其書爲“漆書”,如是,則產生了其平扁而不單薄,厚重又不凝滯,簡練而古趣盎然的獨特風格。
此隷書軸,不僅保留了金農漆書以方筆爲主的特點,更主要的由於是精心之作,較多地表現出波(撇)與磔(捺)的隷意,不像其如畫的題款等急就草率,直接了當。然而,這種波與磔的隷意,又並非刻意做作,長波短磔(長波如軸中的“與”“多”“物”等字),開合適度,伸縮如意,旣表現出隨意與灑脫,又顯得穩重而老道。其中,有很多波磔的寫法,往往是重按輕挑,引而不發,好像憋足勁,在凝重的濃筆中,突然地爆發出幾乎難以察覺的出鋒,使我們仿彿體味到這位終生落魄、懷才不遇的藝術家旣壓抑忿懣,又時時想爆發的激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