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書孫權傳殘卷
【简介】:
晉·寫本《三國志·吳書》殘卷。一九六五年於吐魯蕃英沙故城出土。紙本。23×72.6cm。四十行,五百七十餘字,現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文物》一九七二年第八期刊載。
【赏析】:
旣不同於東漢碑刻中的八分隷書,也不同於魏晉間趨於成熟的文人楷書,它是當時流行於西部民間的一種書體,似出自寫經書生之手,即“經生書”。而且,它甚至也不同於秦漢以來的簡書,它比簡書更接近後之楷書,更精妙靈秀,更有書卷氣。
此卷雖出土較晚,但與早年出土寫經風格一致,可視爲三國寫經的範本。其書法介乎隷楷之間。嚴格地說,它應屬於楷書一類,它的結字已經完全楷化,與後世一千多年通行楷書無異,只有個別字仍用古隷結構了。許多筆勢也已楷化,如點、竪、撇等。只是橫、捺等筆書仍用隷書波勢,故可以說楷而猶存隷意,是很特別的體態。
這件抄本用筆都精妙絕倫。橫勢起筆露鋒,但穩健而又自然,遒逸而又靈巧,旣無輕滑浮淺之感,也無張揚之態。竪筆則更見含藏內蘊,捺筆凝重樸茂,豐潤蒼拙,墨色濃重却毫不肥俗,古雅之氣自然透出,眞令人一唱三嘆,百讀不厭。若沒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是很難達到這種境界的。兩漢以迄唐代,西部是中國文化的中心,又是絲綢路上對外開放的要道。漢文化的鼎盛,當時居於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即便西方來的使者學人,也常有善書者,而且,東漢魏晉以及南北朝,民間書法家極多,刻碑寫經者多不署名。然而他們的書法藝術成就却常常使後代書家嘆爲觀止。此寫經正是出自民間書法家之手。然其藝術的境界,却總有難以企及的地方。認眞臨習研讀,不僅可以醫俗,而且必將豐富我們的創作。
在古代,手抄本一般是專業書匠所爲,這些人不妨可看作是民間的書家吧。民間的書法往往有兩大特點,第一是比較質樸,修飾較少,與之相應的是比較自然而活潑;第二是民間書法往往較明顯地體現了書法的漸進性,如果將秦簡楚帛、漢代竹、帛,三國魏晉手抄書卷作總體觀察,參照中國古代從甲骨到大、小篆,隷書,楷書的典範書體,我們可以較淸楚地看出中國書法在書體和書寫技法上的演進軌迹。
本卷應當說是楷書,但仍然留有濃厚的隷書痕迹—嚴格地說,是已經帶有某種楷書化的隷書痕迹。其橫畫不少還是以波挑收尾,但其波與隷書的綿長之勢不同,是一種“短波”,或曰“隼尾波”(秃波),這種波法在傳王羲之《論書十二章》中有所說明,乃是當時一種新的波法。這種波法在一捺中體現得尤其明顯,可以說,楷書在筆法上保留隷書最明顯的痕迹便是一捺之波挑,而這種波挑在楷書中顯得更加率直和明朗,本卷正可看到這種楷書對隷書旣有承繼又有變化的痕迹。此外,本卷在轉折處稍作頓按後折筆而下,兩劃相交處成一隆起結節,這是楷書的典型筆法。但在許多轉折處又是稍作停留後便順勢而下,與隷書斷而後起之筆法逈然有異,其間更能看出楷書筆法與隷書筆法的分道揚镳。而這兩種筆法結合在一起,便從一個角度明顯地體現了隷書筆法向楷書筆法的演變過程。本卷體現的新的折筆法尤堪注意,它將隷書中沒有的“絞轉”引入了楷書,而“絞轉”一法是首先在草書(章草)中出現的,因此,楷書的筆法產生應當說尙有草書的影響。此外,本卷中出現了隷書中極少有的“點”,其形如鸱蹲石,可以看出其書寫方法爲“遙空擲筆作之”,甚至有些一橫乃至一捺均有這種“擲筆”法的痕迹,無疑,這對隷書筆法是一種豐富和提高。至於本卷結體取長勢,一些字與字的呼應上已有初步“絲牽”的迹象,正可看作民間書法中最初的行書體萌芽,雖然它不像文人書法那麼熟練和明顯,但也說明,任何書法的技巧都是首先在實踐中自然形成而又經有意識加工後才漸趨完美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