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王碑
【简介】:
全稱《高麗好大王碑》。無年月。據考爲東晉義熙十年(414)立。據《語石》載,淸光緖六年(1880)在吉林集安縣太王鄕爲邊民刊木發現。爲六米多高的巨碑。四面刻字。隷書。正面十一行,陰面十三行,左十行,右九行,共四十三行,每行四十一字。舊拓本正面第二行“巡車”之“車”字完好。自碑發現後,各家考釋文章不少。上海有正書局有縮印本。近年香港有影印本《好大王碑》、《中國美術全集·魏晉南北朝書法》收入。
【集评】:
淸榮禧評此碑:“楷法甫有二三,篆隷仍有六七。正與晉世化隷爲楷,將變未變之頃,如出一轍。”淸康有爲《廣藝舟雙楫》:“若高麗故城之刻,新羅巡狩之碑,啓自遠夷,來從外國,然其高美,已冠古今。”
【赏析】:
此碑書法似隷似楷,面貌大類《廣武將軍碑》和《武梁祠畫像題記》,並含有秦詔版遺意。其書方整純厚,遒古樸茂。用筆多屬圓筆,藏鋒逆入,古厚沉着,氣靜神凝。隨意著筆,因勢而就,極其自然,無一點劍拔弩張的陋習,賞其佳拓,甚古雅可愛。其筆畫粗細、輕重,無明顯變化,不作蠶頭雁尾及鈎勢,亦不着意區別主次筆,不在細巧上用功夫,重整體的氣度,力求渾樸。由此可見作者用心之簡古和性情之淳樸,一種質樸、眞率的情感凝聚於筆墨之中,可謂難能可貴。此書在結體上亦是獨出心裁,別具一格,即不失古法,又無因襲之弊,其字多呈方形,大多數的字不着意於疏密、促展的構想,又無明顯的屈伸收放之變化,基本上趨於匀稱、豐滿、端莊、整肅。其章法雖有大小、輕重、虛實之微妙的變化,而縱觀全局,只見方嚴峻整、氣象渾凝,一切不必要的枝節都毫不吝惜地捨棄或减弱,從而加強了作品整體美的藝術效果,使之更見其簡,靜,渾,樸。一種獨特強烈的形象感咄咄逼人。與東漢諸碑刻隷書相較,別具一種風味,這正是此碑的成功之處。
東晉《好大王碑》,方整純厚,遒古樸茂,隷、楷相間,屬體勢寬綽一宗。其碑大度開張,線條變化豐富而又內含。與東晉二王一系相映,成兩極對照,此爲雄強古偉之一極端。法度嚴格,而又隨意天然。筆法稚拙而不板滯,情趣生動而不造作。通過上下千年的碑帖對照,便可窺視歷代書法具備堅實而又龐大的墓礎水平。在這一基礎之上構築着如《好大王碑》一樣的不計其數的書法藝術巨作。由他們的高水平,高質量歷史的積澱和不間斷的突破,推動着書法藝術的輝煌歷史走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